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城。一座城,會因為一個人而感動;因為一個人的義舉,也就有了一座城的風范。
9月7日,市人社局作出對范錄軍進行及時獎勵予以記功的決定。此前,遂川縣授予范錄軍等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;市委宣傳部、市文明辦授予范錄軍同志見義勇為“吉安好人”稱號。
又是一年開學季。今年秋季的“開學第一課”,遂川縣第二中學的師生感受與往年大不相同。
這堂課播放了幾段簡短的視頻:8月23日清晨5時44分,在遂川縣錦繡豪園小區前的便道上,一輛行駛中的轎車突然墜入路邊2米多深的水渠。在生死攸關的240秒內,一名晨練的男子挺身而出,冒著風險,3次潛水,爭分奪秒,拼盡全身力氣將落水司機從車內拖出。在眾人接力下,落水者被成功救上岸??吹铰渌邿o大礙后,救人男子默默離開。
視頻中勇救落水者的男子,正是曾在該校工作了10年、現任遂川縣融媒體中心總編輯的范錄軍。“學習固然重要,但傳播善良的種子更重要。”看著這幾段視頻,范錄軍在遂川縣第二中學工作時,在學校廣播里說得最多的這句話仿佛又在師生耳邊響起。
現場視頻被參與救人的熱心群眾王賢趙記錄下來并發布在抖音平臺,迅速成為熱點火遍全網,短時間內瀏覽量達40多萬人次。人民日報社、新華社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20多家中央、省、市主流媒體關注報道?!墩嬗⑿?!他潛入水中撬開車門,救回一條命》《凡人不平凡,彰顯“英雄范”》等報道被廣泛轉發,迅速在坊間引發熱議,網友好評如潮,紛紛點贊留言。
救人:一次偶然
“范錄軍,你火了!”救人后,一個個電話打進來時,范錄軍十分意外。
“晚一分鐘,情況就會大不一樣。危急時刻,他三番五次潛入水中救人,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正能量嗎?”王賢趙也沒想到,在參與救人時拍下的這幾段視頻,會引起這么大的轟動。
“恰巧經過、恰巧聽到呼救、恰巧我會游泳、恰巧拉開了車門……”回想成功將人救上岸的過程,范錄軍說了多個“恰巧”。
面對網友的點贊,范錄軍顯得十分淡定:“這是一次偶然,其他人遇到這樣的事情,肯定也會伸出援手。”
世事就有這么巧。8月29日6時30分許,晨練后經過遂川縣城井岡山大道與小康路十字路口時,范錄軍又聽到有人在呼救。只見一名女子摔倒在地,渾身濕漉漉,手肘處有擦傷,他立即上前詢問情況。為避免二次事故,范錄軍把傷者與電動車扶到路邊,并撥打了女子家屬電話。得知該女子姓葉,在草林衛生院上班,范錄軍還與衛生院聯系告知有關情況。
9月7日18時左右,小雨淅瀝,在泉江鎮商貿城六區附近,一男子躺在地上,嘴里發出“哎呦哎呦”的叫喊聲,范錄軍看到了,馬上撥打120,并走到路口引導救護車來到事發地點,和大家一起把傷者扶上擔架。
一次是偶然,兩次三次是什么?習慣了助人為樂的范錄軍說,這都是“舉手之勞”。
2022年8月12日,在縣城附近的北奧陂堤壩上,看到一名10來歲的男孩準備下水游泳,范錄軍苦口婆心勸說,但男孩不領情又跑到另一口岸下水。他跑過去不顧男孩朝他吐口水并抓撓他的手臂,始終將男孩拖住并報警,直到網格快警將男孩安全帶離。
把自己的安危拋到腦后,把別人的生命舉過頭頂,這是范錄軍勇救落水司機時的舉動;把做好事當作舉手之勞、當作責任義務,這是范錄軍對自己的個人準則。
現在,行走在遂川,大家看到范錄軍會說一句:“你看,這就是那個救人的‘范一跳’!”
助人:習慣使然
“軍古(客家話,村里人對范錄軍的昵稱)從小到大都熱心,做人做事呱呱叫。”記者在范錄軍老家遂川縣黃坑鄉龍口村下宋組采訪時,85歲的范詩鶴老人豎起大拇指說。
范錄軍出生在農村家庭。父親范詩鴻今年80歲,曾是鄉鎮廣播站的一員,母親鐘金鳳一直在家操持家務。夫妻倆都是熱心腸,特別能干。
好家風,是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動產。今年85歲,在黃坑中心小學工作過的葉紹謀老人說,20世紀五六十年代,范詩鴻在“耕讀學校”當教師時,就因為樂于助人,每到雨天背學生過河而名噪一時。當時,該縣不僅以范詩鴻為原型編排了一臺小戲在全縣巡回演出,還創作了一首歌曲,第一句就是:“耕讀小學范詩鴻……”從小耳濡目染,樂于助人逐漸成為范錄軍的一種習慣。
談起兒子范錄軍的往事,范詩鴻十分自豪,“上學時,他隔三差五就要零花錢,后來才知道這些錢是給村里的孤寡老人買日常生活用品了。”
放學回家,幫家里干農活對范錄軍而言是一種樂趣。雖然苦一些累一些,但也練就了強壯體魄,1.6米的個子能挑起70公斤的稻谷。
“記得上高中時,鄰家夫妻倆吵架,估計是一時受了刺激,大哥發了瘋似的往河里跑。當時,范錄軍拼命抱住大哥的腰,愣是把比自己高一個頭的鄰家大哥從河中央拉回來。所以,看到他跳水救人的新聞我一點也不驚訝!”鄰居范己生接過話茬,回想起范錄軍30年前見義勇為的事跡。
好家風引領好作風。在范錄軍家中,厚厚的一沓榮譽證書見證著他辛勤的汗水。遂川縣高坪中學、遂川職業中學、遂川縣第二中學、遂川縣委宣傳部、遂川縣融媒體中心,每一個崗位都留下了他踏實的腳印。
“是兄長更是老師,手把手教工作、心貼心打交道、實打實幫他人。”遂川縣融媒體中心張春林告訴記者,碰到誰有困難,范錄軍都會積極幫助,這次見義勇為并非個例,而是習慣使然。
感人:自然而然
一個人,點亮一座城;一座城,溫暖每個人。
從正能量的宣傳者到正能量的踐行者,范錄軍舍己救人的事跡,是我市傳承廬陵正氣、弘揚井岡山精神濃厚氛圍的基層縮影,也是我市新時代文明建設成果的生動注解。
“感謝范總編、王賢趙等人的救命之恩。”日前,被救者鄧華生說:“以前也捐資助學幫助過別人,今后將更加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。”
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,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。吉安素有“文章節義之邦”的美譽,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廬陵文化,孕育了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。
近年來,我市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以文明城市創建為統領,不斷豐富拓展文明實踐功能,精準聚焦群眾所需所盼,“零距離”服務群眾,讓文明實踐“走新”更走心,推動全市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。
一人興善,萬人可激。
江南望郡,錦繡廬陵。吉安這座文明古城,一大批先進典型正不斷涌現:身殘志堅的鄉村教師朱潤根,拖著病軀,春風桃李28年,培育教學點兩代人、1000多名孩子;“孝愛接力者”劉伯瑞,57年悉心照料聾啞伯父;“最美逆行者”袁水生,臨危受命,率隊連夜出征武漢,與妻子共同戰斗在抗疫一線……
“奉獻大愛、善行吉安”,逐漸成為吉安人自然而然的行動自覺。目前,全市累計推薦獲評省級以上道德模范15人、“中國好人”98人、“江西好人”170人。
但行好事,莫問前程。“相比于我做的那點小事,黨委、政府和大家對我的肯定和鼓勵更令我惶恐、感動。”范錄軍正在盤算,怎樣在自己做好事的前提下,帶動更多人爭當“吉安好人”。
文/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劉重耀、謝炳華、范小勇